从肩挑背扛到水管上山,湖北丹江口柑农收入翻番
“水管通到地头,从肩日子甜到我们心头。挑背”望着自家30多亩柑橘林,扛到口柑不识高低网湖北丹江口凉水河镇柑农杨万秀脸上洋溢着丰收的水管上山喜悦。
种植柑橘四十多年的湖北她,对以往“靠天吃饭”的丹江艰辛记忆犹新:“那时候收的一点点橘子,真不够一年开支。农收”干旱时节,入翻柑橘干瘪缺水,从肩卖不上价钱。挑背她和丈夫不得不挑着水桶穿梭于树林间,扛到口柑不识高低网“男的水管上山女的都挑水,压得跟啥似的湖北”,劳碌经年,丹江却难抵亏损。农收
转机发生在2019年。随着“母亲水窖—绿色乡村”公益项目落地,清泉通过管网引上山坡,滴灌、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方式得以应用。凉水河镇这个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农业大镇,终于告别缺水困境。
水源保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杨万秀算了一笔账:项目实施后,柑橘产量增加了50%–60%,年收入从原来的4万元左右提高到12–13万元。“今年估计能收入上十万元。”她欣喜地说,如今的橘子品质大幅提升,“一剥开,水分就顺胳膊往下流”。
如今,凉水河镇的柑橘不仅行销全国,还远销俄罗斯等地。曾经挑水的肩膀,如今托起了出口集装箱;旱裂的坡地,变成了乡村振兴的“黄金果园”。
拧开阀门,清冽的水流奔向枝头,水珠在柑橘间跳跃。这道映日的彩虹,见证着“母亲水窖”如何润泽一片果园、造福一方百姓,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钟蕾蕾 周雨涵)
[ 责编:杨帆 ]本文地址:http://zibo.haskj.com/html/788f2899183.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